士族地主 和 庶族地主 有什么区别吗
士族,就是世代做官的家族,也叫望族(有声望)、势族(有权势).既没有权势又没有声望的庶民之家,就叫"寒门",也叫"庶族"或"寒族".为什么庶族地主是帝国的最后一个统治
阶级,而且持续的时间那么长,从隋唐直至明清呢,因为这个阶级最符合帝国的要求.庶族地主是地主阶级当中社会地位最低的,他们要进国家政权,只能通过读书和考试.而且每一代都要自己读、自己考,不可能世袭.这就完全合拍,也最让人放心.
让庶族地主阶级成员通过读书考试进入国家政权的制度,就是"科举制".科,就是设科考试;举,就是选拔官吏.这种制度通过考试来分科取士,所以叫"科举".考试也是早就有了的,两晋时期就有"孝廉试经,秀才试策"的制度.但是,直到隋文帝废除九晶中正制,科举制才算正式登上历史舞台.因此,隋.便也是一个"换届''的时代.故而和秦一样,咖刚艮短.当然,这是"小换届".斗争的激烈程度,就不如秦.而且,由于帝国已经找到了最适合白己的统治阶级和人事制度.以后的改朝换代,就只是庶族地主阶级内部的事情,即只更换统治者,不更换统治阶级.
不过,历史的发展需要一个过程,贵族地主阶级不可能马上就换成庶族地主阶级.这甲品然要有一个过渡,而能够起到过渡作用的就是土族地主阶级.士族与贵族的区别呈什么呢?贵族成为贵族,靠的是血缘关系;士族成为士族,靠的是读书做官.士族与庶族的区别又是什么呢,庶族做官,只需要读书考试;士族做官,则主要看家庭出身.所以,士族一半像贵族,一半像庶族,正好用来过渡.魏晋南北朝,就正是这样一个过渡时期.
作为过渡时期,魏晋南北朝的政治制度是"门阀制度",也叫"士族制度".所谓"门阀制度",就是一个人要做官,光会读书不行,还要看家族的名气声望、贵53等级、功绩经历.名气声望叫"门望",贵53等级叫"门第",功绩经历叫"阀阅".当时的仕宦人家,大门外都有两根柱子,用来题记他们家族的功绩经历.标榜功绩的叫"阀",在左边.标榜经历的叫"阅",在右边.阀与阅都从"门".这个"门",就是"家门",也就是家族.家族的门望、门第、阀阅,合起来就叫"门阀".门望有高低,声望高的叫"望族".门第也有高低,等级高的叫"高门".一个家族能够成为望族、高门,不因为别的,只因为他们读书做官,甚至世代做官.做官才有阀阅,有阀阅才有声望、等级.所以,门望、门第、阀阅,是三位一体的,这才叫"门阀".显然,门阀,就是当时世代为官的显贵之家.门阀制度,则是保护这个阶级政治利益的制度.它的实施方案,就是"九品官人法"或"九晶中正制".
这样一种制度,当然呈士族喜欢的.尤其是高中级士族,更是盼望之至,因为他们可以垄断做官的权利.这个制度也是终究要实行的.因为士族在东汉末年,就已经开始垄断做官权.正如范文澜先生《中国通史》所说,所谓"九品官人法",不过是"这一件既成事实的法律规定".但是,垄断做官的权利,就等于把不能世袭的官职变成世袭的,建立了一种"不是世袭的世袭制",或者说,官僚集团的半世袭制.显然,这与帝国制度的要求不相容.帝国制度,是要求官僚不得世袭的.由是之故,门阀制度必将退出历史舞台,让位于官僚完全不能世袭的科举制度.士族地主阶级也要退出历史舞台,让位于不会垄断做官权利的庶族地主阶级.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说魏晋南北朝是历史的"大插曲".有趣的呈,这个"大插曲"的前面又插进了一段"小插曲".这就是三国.我们在
《殊途同归》一集讲过,士族在东汉末年已经垄断仕途,控制舆论,变成豪强.垄断丁仕途,就占领了上层建筑;控制了舆论,就掌握了意识形态;变成豪强,就把握了经济基础.这就差不多掌控了这个国家.如果就这样按部就班地发展下去,士族地主阶级便必将成为帝国的统治阶级.那么,历史的日程表怎么会被打乱,士族的如意算盘又怎么会被打掉呢?因为不幸得很,门阀遇到了军阀.
三国时期哪些名将谋士是寒门子弟
荀攸字公达,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生于公元157年,卒于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 荀攸在何进掌权时期任黄门侍郎,在董卓进京时曾因密谋刺杀董卓而入狱,后弃官回家. 曹203迎天子入许都之后,荀攸出任济南太守,又任尚书令,并为曹203军师. 曹203征伐吕布时荀攸与郭嘉献计活捉吕布.平定河北期间,荀攸力排众议,主张曹203消灭袁绍诸子,被曹203上奏朝廷封为陵树亭侯.建安十二年(公元 207年)出任中军师,魏国建立之后出任尚书令.荀攸行事周密谨慎,计谋百出,深受曹203称赞.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荀攸死于曹203伐吴路上.正始年间追封谥号敬侯.
贾诩(147—224年),字文和,性别男,武威姑臧(今甘肃武威)人.三国时期魏国著名军事家、谋士.三国时期被称为毒才
荀彧 (yù),(163—212),字文若,颍川颍阳(今河南许昌)人,杰出的军事家、战略家.官至太尉,谥73敬 .
荀彧的祖父是荀淑,为朗陵令,是东汉末年名士.荀淑有八子,号称八龙.荀
彧的父亲荀绲曾任济南相,叔父荀爽曾任司空.荀绲忌惮宦官,于是让荀彧娶中常侍唐衡的女儿为妻.因为荀彧"少有才名,故得免于讥议"(《后汉书·荀彧传》).南阳名士何颙见到荀彧后,大为惊异,称其为:"王佐才也"
魏晋时期寒门子弟入仕比例为什么偏低
【1】曹魏时期,政权未稳,还没形成严格的人才选拔制度.其统治者多爱文学,取人多以才学为主要依据.
【2】到西晋东晋,尤其是东晋的建立,多倚仗世家大
族,门阀势力的急剧增强,寒门子入仕的机会自然减少.
希望对你有帮助,有问题请继续追问!
桐实养枭的翻译
原文:
楚太子以梧桐之实养枭,而冀其凤鸣焉.春申君73:"是枭也,生而殊性,不可易也,食何与焉?"朱英闻之,谓春申君73:"君知枭之不可以食易其性而为凤矣,而君之门下无非狗偷鼠窃亡赖之人也,而君宠荣之,食之以玉食,荐之以珠履,将望之以国士之报.以臣观之,亦何异乎以梧桐之实养枭,而冀其凤鸣也?"春申君不寤,卒为李园所杀,而门下之士,无一人能报者.
译文:
楚国太子用梧桐的种子喂养枭鸟,并希望它能发出凤凰的鸣叫声.春申君说:"这种枭鸟有天生的习性,不可能改变啊,与吃的东西有什么关系呢?"朱英听了这话,就对春申君说:"你既然知道枭鸟是不可能用食物改变它的特性而成为凤凰的,可你的门下所收养的没有一个不是狗偷鼠窃等无赖之徒,而你却宠爱、器重他们,把精美的食物给他们吃,把珠履赠给他们穿,将希望他们成为举国杰出之士报答你.以我看,这样做与用梧桐种籽喂养枭鸟并希望它发出凤凰之鸣的做法有何不同呢?"春申君仍执迷不悟,最后被李园杀死,而他门下的食客,却无一人能替他报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