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 秦风 蒹葭》的译文
诗经·蒹葭
蒹葭苍苍⑴,白露为霜.所谓伊人⑵,在水一方⑶.溯洄从之⑷,道阻且长⑸.溯游从之⑹,宛在水中央⑺.
蒹葭凄凄⑻,白露未晞⑼.所谓伊人,在水之湄⑽.溯洄从之,道阻且跻⑾.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⑿.
蒹葭采采⒀,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⒁.溯洄从之,道阻且右⒂.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⒃.
【注释】
⑴蒹(jiān):荻也.葭(jiā):芦也.苍苍:茂盛深色状.. ⑵"伊人"犹是人,彼人.指诗人所追寻的人. ⑶方:边也."在水一方"就是说在水的另一边. ⑷溯:逆水而行.这里是说傍水走向上游.看下文"道阻且跻"可知是陆行而非水行.洄:回曲盘纡的水道.从:就也. ⑸阻:难也. ⑹"游"通"流",流是直流的水道. ⑺宛:可见貌.从以上四句见出彼人所在的地点似是一条曲水和一条直流相交之处.诗人如沿直流上行,就看见彼人在曲水的彼方,好象被水包围着;如走向曲水的上游,虽然可绕到彼人所在地方,得道路艰难而且遥远. ⑻"凄凄"一作"萋萋",犹苍苍也. ⑼晞:干也. ⑽湄:水草交接之处. ⑾跻(jí):升高,登上高处.. ⑿坻(chí):水中高地. ⒀采采:犹萋萋. ⒁涘(sì):水边. ⒂右:曲也. ⒃沚(zhǐ):小渚.水中小沙滩, 比坻稍大些.
【译诗】 芦苇密密又苍苍,晶莹露水结成霜.我心中那好人儿,伫立在那河水旁.逆流而上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顺流而下寻她,仿佛就在水中央. 芦苇茂盛密又繁,晶莹露水还未干.我心中那好人儿,伫立在那河水边.逆流而上去找她,道路崎岖难登攀.顺流而下去寻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芦苇片片根连根,晶莹露珠如泪痕.我心中那好人儿,伫立在那河水边.逆流而上去找她,路途艰险如弯绳.顺流而下去寻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品评】
这是一首优美的爱情诗.在这个秋天的早晨,芦苇上霜露浓重,诗人冒着秋寒在岸边徘徊,寻找所思念的人儿.她(他)在哪里呢?在水的另一边.河道回曲盘纡,道路艰难遥远,远远望去,所思念的人儿"宛在水中央",可望而不可及.在这首诗中,诗人巧妙地利用芦苇、霜露、秋水等景物渲染出一种凄迷气氛,以此来烘托所思不见的怅惘心情.每章开头两句写芦苇上霜露的变化,以此来暗示时光的流逝,使人意会到他(她)已经在秋水畔徘徊了一个清晨.
秦风·无衣是古文吗?
秦风·无衣是古诗,出自诗经.
原文
岂73无衣?
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
修我戈矛.
与子同仇!
岂73无衣?
与子
同泽.
王于兴师,
修我矛戟.
与子偕作!
岂73无衣?
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
修我甲兵.
与子偕行!
译文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长袍.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戈与矛,杀敌与你同目标.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151.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矛与戟,出发与你在一起.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战裙.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甲胄与刀兵,杀敌与你共前进.
无衣 《诗经 秦风》
秦风·无衣
作者:佚名
岂73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73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73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注释
袍:长衣.行军者日以当衣,夜以当被.就是今之披风,或名斗篷."同袍"是友爱之辞.
王:指周王,秦国出兵以周天子之命为号召.
于:语助词,犹"73"或"聿".
兴师:出兵.秦国常和西戎交兵.秦穆公伐戎,开地千里.当时戎族是周的敌人,和戎人打仗也就是为周王征伐,秦国伐戎必然打起"王命"的旗号.
同仇:共同对敌.
戈、矛:都是长柄的兵器,戈平头而旁有枝,矛头尖锐.
仇:《吴越春秋》引作"讐".
"讐"与"仇"同义.与子同仇:等于说你的讐敌就是我的讐敌.
泽:同"襗"151,指今之汗衫
戟:兵器名.古戟形似戈,具横直两锋.
作:起.
裳:下衣,此指战裙.
甲兵:铠甲与兵器.
翻译
怎能说没有衣裳?我愿和你披同样的战袍.天子让我们出兵打仗,且修好我们的戈与矛.我们面对的是共同的敌人!
怎能说没有衣裳?我愿和你穿同样的汗衣.天子让我们出兵打仗,且修好我们的矛与戟.我愿与你一同战斗!
怎能说没有衣裳?我愿和你穿同样的下裳.天子让我们出兵打仗,且修好我们的盔甲兵器.我愿与你一同前进!
赏析
1.的背景:西周幽王为犬戎所杀,秦襄公护周平王东迁,并受王命攻打犬戎.王先谦先生解释本诗时说:"西戎杀幽王,于是周室诸侯以为不共戴天之仇,秦民敌王所忾,故73同仇也."
《秦风·无衣》是《诗经》中最为著名的爱国主义诗篇,它是产生于秦地(今陕西中部和甘肃东南部)人民抗击西戎入侵者的军中战歌.在这种反侵略的战争中,秦国人民表现出英勇无畏的尚武精神,也创造了这首充满爱国主义激情的慷慨战歌.
2.具体把握:
全诗共三章,章与章句式对应;诗句大同而小异,在重章复唱中诗意递进.一边歌唱,一边行军,一往无前.
第一章,统一思想.当时军情紧急,一时难以备全征衣."无衣",这是实写.也可以理解为夸张的写法,为国征战,不计衣物不全的困难,"与子同袍",与战友共用一件战袍."王于兴师",大家就急忙修理好"戈矛".为什么大家能够克服困难、团结备战呢?"与子同仇!"大家认识到,仇敌是共同的,必须一起抗击共同的敌人.
第二章,统一行动."与子同泽""修我矛戟".大家一起行动起来,"与子偕作",投身到征战中.
第三章,一起上战场."与子偕行",激昂高歌,团结对敌,奔赴战场.